你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吗
日期:2009-11-20 作者:马云龙 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次数:
1 静脉疾病通常包括哪些疾病?
静脉疾病分为浅静脉病和深静脉病,浅静脉病包括浅静脉曲张(大隐静脉、小隐静脉曲张)和血栓性浅静脉炎;深静脉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血栓可引起肺栓塞、继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等疾病。
2 静脉疾病的发病情况如何?
静脉疾病比动脉疾病更多见,估计要多一倍,如下肢浅静脉曲张是周围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总人口中发病率达20%;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是一类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是静脉梗阻、下肢肿胀的最常见原因。文献报告该病的尸检发现率为35%~52%,总人口中发病率约0.5‰~1.0‰,经静脉造影证实有症状的DVT发病率为1.6‰,男性80岁以前出现血栓的累积概率为10.7%,近年其发病率已明显升高;由下肢浅静脉曲张、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等疾病引发的下肢慢性静脉溃疡非常常见,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3 静脉疾病有哪些临床表现?(得了静脉疾病需及早就诊)
常见的静脉疾病如浅静脉曲张、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等疾病统称为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这类疾病如不及时治疗则会导致下肢静脉淤血和静脉高压,患者会出现下肢尤其足踝和小腿内侧皮下静脉屈曲隆起、下肢沉胀无力、反复浮肿、疼痛、皮肤颜色变黑、淤积性皮炎、湿疹、皮肤溃烂、创面久治不愈、甚至合并血栓性静脉炎等,并逐渐丧失劳动能力,严重者可引起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甚至危及生命。由于静脉疾病是肢体的疾病,似乎不如心脑疾病重要,常常不受患者甚至部分医生的重视,但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治疗却相当困难,值得医患双方关注。
4 下肢静脉疾病是如何发生的?
下肢静脉疾病的发病原因包括浅静脉本身的异常、静脉压力增高、静脉瓣膜功能不良、静脉堵塞和静脉受压等原因。其中静脉本身的异常包括静脉壁发育不良、静脉壁内的弹力纤维较少等的原因;静脉压力增高可能与重体力劳动及长期站力有关;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良时,使静脉血倒流,也是非常常见的原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堵塞了下肢深静脉,下肢的静脉血只能靠浅静脉来回流;下肢深静脉的病变,如本身有狭窄或闭塞、盆腔肿瘤及妊娠子宫等压迫下腔静脉或髂静脉;若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如先天性动静脉瘘等,都可以引起下肢静脉曲张。
5 如何诊断静脉疾病?
如果您出现了下肢尤其足踝和小腿内侧皮下静脉屈曲隆起、下肢沉胀无力、反复浮肿、疼痛、皮肤颜色变黑、淤积性皮炎、湿疹、皮肤溃烂、创面经久不愈、甚至沿着静脉呈现红肿热痛或下肢突然增粗肿胀等症状时,当心自己患上了静脉疾病!要及时到正规医院的周围血管病专科(血管外科)就诊。通常医生会仔细询问您的病史,并认真检查您的肢体颜色、皮温及血管瓣膜功能情况。还会做一些化验和仪器方面的检查如:(1)D-二聚体化验可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2)光电容积描记对诊断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有肯定价值;(3)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观察浅、深静脉及交通静脉的异常,并对血流和瓣膜情况能较准确显影;(4)DSA静脉造影,是诊断静脉疾病的“金标准”,对制定手术方案具有决定意义。医生会选择适合您的检查,并给出所患疾病的明确诊断及最佳治疗方案。
6下肢静脉疾病有哪些治疗措施?
下肢静脉疾病如不早期治疗,会成为一类慢性的难治性疾病,主要包括浅静脉曲张、血栓性静脉炎、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慢性静脉溃疡、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血栓后综合症等疾病。该类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外治在下肢静脉疾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血栓性静脉炎、下肢慢性静脉溃疡及血栓后综合症等病症的治疗效果已得到公认;浅静脉曲张通常需要手术治疗,而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必须在医生认真评估后再选择是否手术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行微导管介入溶栓,可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预防肺栓塞;循环减压袜和循环减压弹力绷带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尤其结合中药治疗可明显减缓疾病发展。治疗方法的选择必须在专业的周围血管病医生指导下决定和施行。
7 什么是下肢浅静脉曲张?
下肢浅静脉曲张包括下肢大隐静脉、小隐静脉曲张,俗称“筋疙瘩”,中医称“筋瘤”。主要表现为下肢静脉屈曲成团,初期无明显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肢体浮肿、酸胀疼痛、局部红肿热痛,甚至破溃流水,日久不愈。病久见小腿皮肤发黑、粗糙等症状,甚至出现癌变。本病多发生在长期从事站立工作的人群,因早期多无症状而被忽视。
8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有哪些感觉?
最常见的静脉曲张症状,是当你站起来时,腿部会出现明显的蓝色肿大静脉,最常见出现在你小腿内侧后面或踝部到腹股沟之间靠腿部内侧的任何地方。下肢静脉曲张发生之初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有人会觉得小腿皮肤痒、腿部肿胀、酸痛、疲劳、腿部有沉重感,尤其是站了一整天下来,小腿特别酸痛、脚踝肿胀,把脚抬高后就比较舒服。静脉曲张程度越是严重,下肢局部疼痛就越明显,甚至发生足部血液淤积,脚踝呈现紫色;更严重者血液不易回流,会发生色素沉着呈黑色、湿疹样皮炎,并可能产生淤积性溃疡,有时会发生静脉破裂出血。亦有的会沿着静脉壁产生血块、发炎,即血栓性静脉炎,表皮会沿静脉走行呈现红肿、疼痛等症状,甚至可触及相当疼痛的结节。若血栓延至深静脉会随血流移至肺脏,有可能发生致命性的肺栓塞。
9 下肢浅静脉曲张有什么危害?
下肢浅静脉曲张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静脉功能不全,会逐渐出现静脉淤血、淤积性皮炎、湿疹、皮肤静脉性溃疡、创面久治不愈;下肢慢性静脉溃疡长期不愈,极个别也会癌变;下肢反复浮肿,有时沿静脉走行呈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合并血栓性静脉炎等,并逐渐丧失劳动能力;严重者可引起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甚至危及生命。
10下肢浅静脉曲张为什么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什么改进?
目前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方法虽然有很多,但要达到能根治的目的仍然需要标准的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大多医院仍采取规范化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分段剥脱术。yh1122银河科采取此术式基础上改良的微创手术,腹股沟皮肤切口≤2.0cm,小腿内侧采用点状切口,术后恢复快,美观,又保证了手术质量和效果。其它针对该病的微创治疗技术如硬化治疗、透光旋切技术、激光闭塞术、射频闭塞术,只在部分医院开展,其可能的副作用及术后复发率问题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
11 循环减压袜和循环减压弹力绷带有什么作用?
循环减压袜和循环减压弹力绷带可有效保护浅静脉功能,延缓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发生。其作用包括:可消除由浅静脉曲张、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血栓后综合症等引起的肿胀、酸痛,改善皮肤颜色,促进溃疡愈合,使轻度的浅静脉曲张恢复原状;恢复下肢静脉术后的功能,防止静脉曲张再复发,一般术后需用3-6个月;消除各类下肢术后的水肿,促进伤口愈合;预防长期卧床病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孕妇产后的下肢静脉曲张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对长时间站立、坐位、重体力劳动者可减轻下肢酸胀不适,预防静脉曲张。尤其循环减压袜和循环减压弹力绷带与中医中药结合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12 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快速步行:每天坚持快速步行4次,每次15分钟,就可有效缓解病症。步行后,最好将脚抬高,躺下休息,脚高于身体平面,躺15分钟左右;
爬行运动:爬行运动不需要场地和设备,如能戴上手套和护膝,就更好了。同时要注意循序渐进,距离由短到长,速度由慢到快。注意不要在饭前饭后爬,以免影响消化;
穿弹力袜:穿弹力袜能使皮肤表面产生一种保护力,可使皮下浅静脉不向外膨出,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忌长时间站立:为使曲张的静脉恢复正常,站立1小时后应坐下休息几分钟,或抬抬脚,收缩几下小腿腓肠肌;
忌下肢活动太少:宜经常活动下肢或经常把下肢抬高,以利于血流通畅。切忌下肢活动过少或长时间下垂不动;
忌用收缩血管的药物:如麻黄素等;
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多进新鲜蔬菜和水果,可进食山楂、油菜、赤小豆等活血之品;还可选用牛肉、羊肉、狗肉等温性之品,以温通经络。忌食辛辣刺激、鱼腥发物等,不要吸烟。
13下肢慢性静脉溃疡是如何发生的?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是下肢深、浅瓣膜功能不全或返流(占90%)和静脉阻塞(占10%)引起的静脉淤血、流体静脉压升高所导致的生理改变,下肢血液回流变慢和逆流,造成下肢血流淤滞,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至血管外,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含铁血黄素沉积于皮下,致足靴区色素沉着。局部皮肤和皮下组织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相继发生皮炎、湿疹、静脉溃疡等。其下肢表现如水肿、皮肤发黑、皮肤硬化以及淤积性静脉溃疡,其已成为累及所有年龄段人群最常见的血管问题。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中浅静脉曲张在总人群中发病率20%左右,2%~3%患者存在静脉性溃疡。由深静脉瓣功能不全、深静脉阻塞、动静脉瘘等导致的静脉溃疡在治疗上则较困难。溃疡较大者,经久不愈,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4中药外治下肢慢性静脉溃疡的效果如何?(有何优势?)
在下肢慢性溃疡中,70%是静脉性的,至少20%的患者有动脉和静脉混合性疾病。静脉性溃疡较大、边缘不规则、一般不疼痛、基底较污秽、渗出液较多、易感染、多位于内踝足靴区。中医学统称该病为“臁疮”,认为本病多由下肢络脉失畅,气血郁滞,复因湿热下注,气血凝滞,腐烂皮肉而成。其特点是溃疡经久难以收口,或虽经收口,每易因损伤而复发。由于本病迁延难愈并易复发,治疗较困难,病人常辗转就诊。中医采用多种中药组方内服、熏洗、外敷、箍围等法治疗下肢溃疡,针对该类疾病的不同证型和分期,采取三步法、四步法、五步法治疗,提高了创面的愈合速度和愈合率,疗效已得到患者的公认和好评。
15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如何形成的?
正常情况下,人体站立时下肢静脉容纳血量增加,下肢肌肉运动,肌肉收缩可对肌肉内和肌肉间静脉发生挤压,使静脉血流加快;另一方面,因静脉内有瓣膜存在,使静脉内的血液只能向心脏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并且起到血液储存和分流的作用,骨骼肌和静脉瓣膜对静脉回流起“泵”的作用。“泵”的这种作用,对于在立位情况下降低下肢静脉压和减少血液在下肢静脉内储留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在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存在时,下肢静脉回流受到影响,肌肉泵的作用丧失,引起静脉血流停滞。导致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出现凝血块,且在瓣膜上扩展,最后完全阻塞静脉管腔,形成深静脉血栓。
16 哪些人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具有危险因素如高龄、制动卧床、大型手术、恶性肿瘤、创伤、原发高凝状态、妊娠、口服避孕药、激素治疗、肠道炎性疾病、中心静脉置管以及有静脉曲张、静脉血栓病史的人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高达20%~30%。
17下肢深静脉血栓有什么危害?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一种严重疾病,有潜在的危险性,如诊治不及时,会出现血栓后综合症、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腔静脉血栓,甚至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有生命危险。研究显示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近期2~3周内肺栓塞的发生率达50%~70%,其中22~29%的人可发生致死性肺栓塞;远期血栓后综合症、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发生率达50%。而且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复发,更常见于未能及时正确诊断而延误治疗的病人。可见,选择及早正确诊断及有效的治疗策略尤为重要。
18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如何预防肺栓塞?
经外周静脉途径 利用特制的传送装置将带有滤器的金属支架放入下腔静脉 可以阻止下肢深静脉内脱落的血栓进入下腔静脉 防止肺栓塞的发生 一般出现下列情况需放置腔静脉滤器:抗凝治疗禁忌症;抗凝失败如虽抗凝近期仍肺栓塞或仍形成髂股静脉血栓;抗凝发生合并症如出血、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症;髂股静脉漂浮血栓,有随时脱落可能者;心肺储备功能低下,栓塞致死可能性大;肺动脉血栓摘除术后,广泛进行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抗凝难以预防;行导管血栓内溶栓、支架、球囊扩张、手术等治疗术中或术后;不宜抗凝者。除必要的抗凝、溶栓等措施,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已成为预防肺栓塞的有效措施。
19下肢深静脉血栓有哪些治疗措施?
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要制定严格的规范化治疗方案。除常规的经末梢静脉行溶栓、抗凝、祛聚、以及穿弹力袜等措施外,近年在微导管介入溶栓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可开展经大隐静脉插管、经股动脉插管以及血栓内溶栓等局部溶栓疗法,溶栓时间已放宽至两周。同时为预防肺栓塞的发生,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可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介入治疗血栓溶解率高,血管通畅率增加,近、远期并发症明显减少,已基本取代了开刀手术。同时结合中药内服外用可明显改善治疗效果,尤其对介入效果不好或反复发作患者中医中药治疗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0 如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中医古典医籍《内经》说过:“不治已病治未病”。也就是说在没有得病时预防更重要。
1、避免久站、久坐,尽量经常运动,可以调动腿部肌肉的泵的作用,促进静脉血流畅通。
2、从事经常站立工作的人应当穿紧身衣裤保护腿部。
3、动脉硬化、高血脂、高血压等有血栓形成之倾向者,平时可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凝聚的药物。
4、 长期卧床者如偏瘫、骨折后等人应经常活动下肢,自己活动有困难的,可由他人被动活动,定期挤压腓肠肌。
5、 孕妇可经常抬高下肢。穿弹力袜保护。
6、 长途旅行的人,坐卧铺、坐飞机等要定时活动下肢,作屈伸关节的运动。
7、避免小腿受外伤。若小腿外伤,要咨询医生,防止静脉炎和血栓形成。
8、医生手术时,操作尽量轻巧,避免损伤静脉。
9、具有易患下肢深静脉血栓因素的人行大型手术,有必要时可用抗凝措施预防。
21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急性期病情尚不稳定(1个月内),可发生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尤应重视护理。
体位疗法:卧床休息制动,禁止按摩患肢,避免膝下垫枕,注意保暖。抬高患肢,务必使其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可改善静脉回流,减轻水肿和疼痛。
外治疗法:初期可外敷大青膏或外涂马黄酊,肢体肿痛可用芒硝500g、冰片5g装入布袋内局部外敷。
防止皮肤破溃: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患者体位。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便秘者给予缓泻剂,必要时给予灌肠。
饮食宜清淡,采用低脂饮食,多食新鲜蔬菜及西瓜、冬瓜、赤小豆、薏苡米、鲤鱼等以利尿消肿。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避免尼古丁刺激引起动、静脉收缩,加重病情。
开始下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小腿静脉丛血栓需用1-2周,腘静脉血栓需用不超过6周,髂股静脉血栓者需用3-6个月。
22yh1122银河科中西医结合治疗静脉疾病有哪些特色?
河北省中医院周围血管病专科治疗静脉疾病注重中西医并重,突出中医特色,主要特色疗法包括:(1)下肢浅静脉曲张、静脉炎:采用腹股沟皮肤切口≤2.0cm,小腿内侧点状切口的微创手术,术后恢复快、美观;早期患者可选择弹力袜和中药治疗;有美容要求者可选择硬化治疗;静脉炎患者中药内服外治明显改善预后。(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开展经外周静脉插管、动脉插管、血栓内溶栓等局部介入溶栓,下腔静脉滤器植入预防肺栓塞。配合中药“脉痹通冲剂”治疗血栓后综合症、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效果良好。(3)下肢慢性溃疡:包括慢性静脉、动脉、神经及混合性溃疡。采用针对病因的手术、介入治疗,结合多种中药组方内服、熏洗、外敷、箍围等法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的西医疗法。
作者:马云龙,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中医院、外科副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周围血管病科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