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血管成像:CTA,如上图。CTA是利用X线并将碘化造影剂注入肘前静脉(相比动脉造影这会降低发生并发症的潜在危险)。CTA诊断动脉狭窄性疾病,较MRA更能真实反应病变情况,与血管造影吻合率更高。
MRA及CTA均需要图像后期处理,故"经验"会影响图像处理结果,可能会遗漏重要信息。而数字化减影规避了由于经验不足造成的误差,提高诊断准确性。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颈动脉狭窄诊断的金标准。它利用电离辐射,碘化造影剂和X线来成像。对目标血管的瞬间成像,剔除了不需要成像的骨和其他组织。DSA可以根据时间不同而连续显影,能够观察到侧支循环和供应血管的来源。缺点是DSA虽然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增加了血管损伤风险。
颈动脉狭窄依据血管狭窄程度,可采取药物治疗及手术干预的方法。
药物治疗包括:控制基础疾病、抗血小板、稳定斑块等。
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指征包括:
1.伴有临床症状者:一过性脑缺血(TIA)、一过性黑懵、既往脑梗死病史
⑴血管腔狭窄>50%
⑵血管腔狭窄虽<50%,但合并有溃疡型或复合型斑块,或者经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症状者
2.无症状者:血管腔狭窄>70%
颈动脉狭窄的手术又分为:1.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1856年,一位美国医生就发现了颈内动脉斑块、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
1927年,一位德国医生通过血管造影发现:一些脑血管正常的人,颈内动脉却形成斑块,造成狭窄,这证明颈内动脉先于脑血管形成狭窄。
1951年,一名阿根廷医生实施了第一例颈动脉内膜剥离术,这一案例被广泛报道,引起了全世界关注。
1953年,美国血管外科专家DeBakey为一位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获得成功并在其后的3年内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作。其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美国广泛推广。
1968年以后,美国开始实施脑梗死筛查和手术干预,脑梗死的发生率因此逐年降低。
1990 年到1998年,筛查量和手术量持续增加。同时,对成千上万的颈动脉狭窄者展开大型医学调查,结果证实:手术加上良好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减少脑梗死发生。很多国家开始纷纷推广颈动脉内膜剥脱的手术经验。
美国在普遍进行颈动脉彩超筛查的基础上,每年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20万例。
最初,对于存在解剖因素异常,手术无法涉及的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仅作为一种替代的治疗方式。
Mathias是该领域的先驱,1979年其为一位颈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的女性患者行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治疗。
1980年将此技术应用于颈动脉狭窄患者中,并与1989年首次进行了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并获得成功,奠定了介入技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基础。
由于在导丝通过,球囊扩张,支架释放过程动脉斑块脱落、术中脑栓塞高发,导致早期的CAS有较高的围手术中风率,介入也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后备方案。随着2002年栓塞保护装置的出现以及介入技术、药物的进展,围手术期中风率也大大的降低了,近年来CAS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一种普遍手段。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支架置入术,在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预防脑梗死有效性上二者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