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秋季饮食
健脾除湿:
因为是夏秋的过渡阶段,处暑的天气是一年中最多变的时候,暑、寒、湿、燥的外邪混杂。此时节,养好脾胃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因为脾是中土之官,能升降气机,运化水谷精微,不断将水谷精微输送至脏腑经络,就像土地能生化万物、长养万物一样。
健脾祛湿,有一道著名的古方“四神汤”:山药、茯苓、芡实、莲子四味食材,山药补脾胃之气,茯苓能渗湿以治“标”,还能健脾治其“本”,标本兼顾!而且茯苓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可以安心食用。,芡实、莲子在补中焦的同时而能淫精,使精气不外泄,能为人体所用。以上四味药皆入中焦脾胃,透过调理后天之本,使气血生化有源。全方不偏不倚,不寒不热,是平时养生之佳品。
润肺降燥:
在处暑节气,气侯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要当心秋燥伤人,注意平时的饮食调理,适宜进食滋阴润燥、清热安神的食物,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当然,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润燥、消热通便的功效,能补充人体的津液。
中医认为,五行之中肺属金,味辛,与秋季相应,秋季金旺,则克木,五行中肝属木,味酸。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要“少辛增酸”,因而,秋季应少食辛味,以免肺气过旺。酸是肝的本味,为了抗御肺气过旺可能形成的侵犯,需增加酸味以增加肝脏的功能。
但是,补要有度,“酸多伤脾,辛多伤肝”,补益有度对防病保健大有裨益。这个时节要增加酸味果蔬,如橘子、柠檬、猕猴桃和西红柿等。苹果和梨都是应季的水果,石榴已经通红,不妨适量吃一些。
总得来说需要滋阴润燥,但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情况,处暑期间饮食方面,又有不同具体的建议:
1
疏肝理气,健脾生津润燥,如猪肉、鸡肉、白芍、百合、银耳、木耳、梨等。
2
疏肝健脾、益气生津,如太子参、山药、甘蔗、蜂蜜、芝麻等。
3
清热健脾益气,如猪瘦肉、鸡肉、百合、太子参、淮山、白术、茯苓、粉葛、沙葛、荸荠、薏苡仁等。
4
清热润燥、健脾益气功效的食物,如山药、甘蔗、山楂、荸荠、玉米、蜂蜜、太子参、玉竹、石斛、猪肉、鱼肉、鸡肉等。
5
清热生津、益气养肝功效的食物,如太子参、萝卜、茉莉花、猪肉、鸡肉、淮山、梨、荠菜等。
二、起居运动
秋季,是大自然成熟、收获的季节。秋天秋风劲急,地气清明。如果春天的“生”和夏季的“长”做的比较好,那么到了秋季,人体就会达到四季中最平衡的状态。此时的人体状态从夏季时的亢奋转变为秋季时的内敛,秋季在起居方面,yh1122银河们也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具体来说,晚上最好10点前入睡,以利于阴精的“收”。秋季虽开始收敛,但还无需“藏”,因此在早睡的时候,要注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张。早上六七点起床,与鸡鸣时间相合,如此能更好地适应“秋乏”。
秋天适合户外运动,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做一些登山、慢跑、郊游等户外运动或者八段锦、养生桩等养生功法。秋天筋容易克本,而肝是主筋的,因此要多注意滋脾补筋。在运动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剧烈,做好准备活动,避免伤筋。
三、穴位养生
1
健脾:足三里和阴陵泉
阴陵泉是健脾的主要穴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的凹陷处。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归属于胃经,刺激它可以调节经络气血运行,激发胃部功能。
2
滋阴:三阴交
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补三经之阴,也就是补肝经、脾经及肾经之阴。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每天按摩2次,每次5~6分钟。孕妇忌按。
按摩三阴交主要适用于阴虚体质偏于肺阴虚和脾阴虚的。每天晚上9点—11点,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各15分钟,就能调理月经,祛斑、祛痘、去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