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脏不能维持全身的血液供给时,即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这种情况可在任何年龄出现,但以老年人居多。心衰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呼吸困难、体液潴留和呼吸抑制等。但这些症状在心衰的早期常不明显,且没有特异性,不利于临床诊断。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对延缓疾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心衰死亡率有积极意义。
B型钠尿肽是一种激素,可对血压进行调节。对人体来说,B型钠尿肽主要由心脏产生,是随着心脏压力的增高而释放的。许多研究都表明,在早期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循环血液中都发现B型钠尿肽的增加。随着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不断加重,血液中B型钠尿肽的含量也不断升高。因此,B型钠尿肽是心脏功能生物标志物,同时也是心力衰竭诊断与鉴别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首选生物标志物。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指出:①B型钠尿肽<100ng/L时,通常可排除急性心衰;②B型钠尿肽<35ng/L时通常可排除慢性心衰;③心衰治疗中若B型钠尿肽居高不降,提示预后不良;治疗后若明显下降,提示治疗有效,预后相对要好。
杨蕾
检验中心初级检验师,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多年。长期从事临床临检、生化、分子生物学诊断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