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MN)是肾脏特异性自身免疫性肾小球疾病,也是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原因。其病理特征为肾小球基底膜外侧形成免疫复合物(相关抗原、免疫球蛋白G、补体成分等),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明显增厚,进而引起足细胞结构的病理生理紊乱,产生蛋白尿。
膜性肾病表现出异质性结果,三分之一的患者自发缓解,三分之一的患者出现持续性蛋白尿,三分之一的患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由感染、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或药物等引起的称为继发性膜性肾病(SMN),约占20%。没有明确病因的称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约占80%。
诊断MN的金标准是肾活检,由于其侵袭性,其在临床诊断中的重复应用受到限制。2009年波士顿Beck等发现约70%的IMN成年患者具有针对足细胞表达的抗磷脂酶 A2 受体IgG抗体(抗PLA2R抗体),这些抗体存在于血液循环中,也沉积在肾小球中。
抗PLA2R抗体对IMN敏感性约为80%,特异性约为100%。KDIGO 2021认为虽然肾活检是MN诊断的参考方法,然而在肾病综合征和GFR稳定的患者中,通过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测定PLA2R抗体的血清浓度可能足够诊断。因此,抗PLA2R抗体能够为IMN提供诊断价值。
研究认为,高抗PLA2R抗体水平(治疗前后)与蛋白尿、治疗反应和治疗后的长期结果相关。抗PLA2R抗体在病情缓解时下降,并在复发时恢复,因此治疗后抗PLA2R抗体水平升高可预测复发。同时,与抗体水平低的患者相比,抗体水平较高的患者需要更长时间的免疫抑制才能达到缓解,并与免疫抑制治疗后蛋白尿缓解率降低有关。抗体反应的启动可能先于IMN蛋白尿的发展数周或数月(临床前疾病),蛋白尿的消退(临床缓解)也滞后于抗体消失(免疫缓解)数周或数月。
疾病进展的风险评估是一个动态过程,临床治疗决策不能基于基线抗PLA2R抗体的单一测量,应观察抗PLA2R抗体的轨迹。应在基线时检测,并在诊断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复测,以根据传统生物标志物(蛋白尿和血清肌酐)和抗PLA2R抗体水平来捕捉疾病的发展轨迹。血清中抗PLA2R自身抗体滴度的系列测量可能有助于对风险患者进行分层,从而实现个性化治疗并减少与过度免疫抑制相关的副作用。
检测医嘱: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测定
检测时间:周一至周日
结果报告:送检当日
咨询电话:69095276
作者简介
刘萍
主管检验师/检验医师,免疫组技术负责人。
长期从事免疫及自身免疫病相关的实验室检验工作。